Site icon 今傳媒 JNEWS

學會與大自然共存 「聽樹」專書帶你認識樹木生態

【今傳媒/記者莊全成報導】近年不斷傳出老樹無預警倒地,其實樹木早已發出求救訊號,卻等不到人類援手。縣府於16日特別在麟洛鄉柚園生態農場,舉辦「聽樹」專書發表會,並舉辦一場產官學界的樹木下的對談,首度透過沉浸式的山林野宴,以打開五感的模式,進行林業從業人員的上中下對談與政策交流,透過更多的共識,拉近民眾與樹木的距離,學習與樹木共好共存。

縣長潘孟安赤著腳,踩在草地上,認識我們生活常見的原生種樹木生態,走進綠樹林裡,戴上聽診器聽,認真傾聽樹木的聲音,一開始,什麼聲音都沒聽到,然後,聽到微微的嘶嘶聲,一旁的樹專家解說,樹齡越輕,天氣越熱,聲音更明顯,原來這是樹木維管束輸送水分的聲音,首次聽到樹木的心跳的潘縣長也不斷驚呼。

潘孟安特別邀請林業上中下游的從業人員一同參與,並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建璋副教授研究團隊,運用全國最先進的非破壞性檢測科學儀器檢測樹木的健康狀況,隨即舉辦一場花果野宴,運用全世界第一批以FSC驗證相思樹太空包栽培的車城永在林業香菇、屏東健康蔬果、等在地特色食材,推出特色料理,為林業找到新價值。

潘孟安表示,縣政府近年不斷修正各種林業政策,包括深化機關、學校、團體的專業技能、推動景觀樹木修剪教育訓練與認證制度、強化大眾對樹木保育的認識,並在縣轄206所高、國、中、小學校園、都會區公園綠地等重要場域內進樹木體檢,加速屏東邁向友善植物城市的步伐。

樹木行光合作用、涵養水土,更在食衣住行育樂中滿足人類的需求,當人類從樹與木中取了這麼多,我們到底要還給它們什麼?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縣長潘孟安站在縣政府的角度指出,這幾年,力推樹木友善環境,他以源頭造林計畫為例,110年度的全民造林、獎勵輔導造林、平地造林、友善環境生態造林總計面積達2,148公頃,為全台之冠。

縣府也辦理「景觀樹木修剪人員培訓」,通過學科、術科考試後發給合格證照,去年有100人次參加,約有8成通過考試取得合格證照;也針對第一線土地管理人員辦理「樹木風險評估及病蟲害辨識及養護管理教育訓練」強化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180人次。

縣府花了1年的時間,企畫這本有關都市林的專書,農業處處長鄭永裕說,森林是臺灣的命脈,占有全島土地面積近6成的比例,林木是無可取代的生存命脈,但,木、樹、林、森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路上的行道樹、校園的大樹下、濕地公園的綠樹林,這些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綠樹就在我們身邊,卻因為太過習以為常,尤其在極端氣候的現在,如何與樹溝通、對話、共生的「有感森林」已漸成顯學。

這本專書收集了樹醫師、景觀樹木修剪師、樹木健康檢測專業人員,以及屏東不同領域的職人,包括木植系氣質女神的手製耳環、休閒獨木舟的製作達人、探索樹屋的建築家、造炭再生的黑金專家等,換位傾聽樹木在說些什麼、如何辨別樹木是否生病、該如何伸出援手,共為自然發聲,讓更多人聽懂樹的聲音,對身邊的樹木更加有感,與自然共存。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