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今傳媒 JNEWS

高美館《盪-吳瑪悧個展》開展 深入探索藝術家吳瑪悧獨特的跨域美學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高雄市立美術館《盪-吳瑪悧個展》今(17)日正式開幕,在三年研究歷程中,策展團隊回應藝術家吳瑪悧與時俱進地自我養成及美學態度,不僅深入她的創作發展軌跡,亦從她身處的時代以及所介入的機制來探討其中的影響力。展覽自即日起至2023年7月2日,於高美館104、105展覽室展出,邀請民眾一同來走入吳瑪悧的藝術世界,感受她作品所帶來的獨特藝術語彙。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表示,吳瑪悧是帶領台灣參與式藝術創作的先鋒,同時也是研究者、教學者及策展人。高美館十分榮幸邀請到吳瑪悧來到美術館展出,2006年起就在高雄深耕的她,帶領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年輕學生們深入鹽埕、鳳山、燕巢及旗津等地,而高美館2018年所策劃的《靜河流深》同樣是以愛河流域擴延而出的想像,邀請吳瑪悧以「旗津灶咖」加入展出,這是吳瑪悧實踐著藝術與社群的對話,亦延伸了美術館與城市連結的可能性。

《盪》展覽籌畫始於2019年,高美館隨後在疫情期間推出了由策展統籌黃海鳴主持的「三堂策展公開課-與瑪悧的對話」,講座中也透過與專家學者、參與觀眾的共同對話,奠定了該展覽三大架構「前衛異果-知識體系的解構」、「超級瑪莉-從體制的對立批判到催化互融」以及「資本主義廢墟中永續家園-生態與環境的合作網路/菌絲系統」。黃海鳴指出,策畫吳瑪悧的展覽相當具有挑戰性,她的作品在不同的地點、場域發生,以創作介入社會、空間並提出探問,讓觀者得以從中瞭解問題,她也連結著與社會網路的關係、可用的資源,進而打開人與人、與空間的相互對話。

吳瑪悧表示,《盪》這個展覽如同一份禮物,讓她能轉換回歸到自己作為藝術家的身分,在籌備期間她就與策展團隊討論著這些事件、作品如何透過檔案以具有溫度的形式進入美術館,她也特別感謝策展團隊、高師大跨域所學生們以及多方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成就了展覽的誕生,並期望觀眾能在高美館感受到不一樣的全新體驗。

《盪》一展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的支持下得以落實呈現,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向陽)表示,「盪」對他來說有著三重意義,首先是從事文學、藝術或文化領域工作者們不侷限在某個特定領域的「左右擺盪」,其二是透過作品推動著社會持續往前、如同海浪般的「激盪」,最後則是產生往外擴散新漣漪的「迴盪」,讓藝術創作可以落實在展覽實踐中。

《盪》一展結合吳瑪悧許多的社會參與式藝術創作,在作品〈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中探討生態環境議題,並以〈如菌絲的美術館:種子計畫〉邀請觀眾在展期最後三個周末(6/17-18, 6/24-25, 7/1-2)前來高美館拿取土壤,並將美術館園區的小苗帶回家種植,透過藝術作品讓民眾帶著種子,將高美館生態園區延伸至城市不同的角落。

負責此次展覽製作的田倧源說明,吳瑪悧老師期望呈現出「看起來或許沒有特別作為,但其實所有出現在美術館場域裡的任何物品都具有意義」的展覽空間,因此例如在〈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作品中,觀眾近看能夠觀察其中土壤質地等細膩的處理、而完整的作品呈現則要走上二樓迴廊才能看見;而作品〈盪2023〉在高美館的展出中,更加入一座可讓觀眾使用的鞦韆,觀眾可以在盪鞦韆的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的微風吹過,在挑高的美術館場域和遊戲的身體互動中擺盪。

此外,〈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什麼叫味道—食物與遷徙的故事〉等創作,皆是以民眾為核心的藝術發展,更是實踐了創作者闡述的「後博物館時代」,而這樣的「社會交往」也同時將展覽及整個呈現過程轉化為「液態美術館」的概念,創造出一種菌絲化的社會網路。

更多《盪-吳瑪悧個展》展覽與活動相關訊息將陸續公佈,敬請留意美術館臉書「高雄市立美術館」,或詳見高美館官網展覽資訊(www.kmfa.gov.tw)。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