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今傳媒 JNEWS

潰瘍性結腸炎 會有反覆腹瀉合併黏液血便症狀

〔今傳媒/記者吳玉芬報導〕最近70歲的賴姓民眾經常腹瀉、腹脹,嚴重時還有血便情形,忙碌或壓力一來症狀更是嚴重,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瀉藥服用仍未改善,其症狀反覆已有一個多月,甚至出現疲倦無力情形,體重也急遽下降,家人趕緊將賴姓民眾送至中榮嘉義分院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賴姓民眾白血球指數上升及電解質不平衡,當天即安排入院接受治療,先採取禁食讓腸道休息並給予充足的靜脈點滴,後續安排糞便檢查,大腸鏡檢查,發現該患者降結腸、乙狀結腸至直腸廣泛黏膜泛紅、潰瘍、出血,在大腸幾處可疑點作多處切片檢查,最終排除感染性腸炎,診斷為左側「潰瘍性結腸炎」,後續經由靜脈點滴營養及合併口服加灌腸5-ASA抗發炎藥、類固醇治療,賴伯伯症狀明顯改善,漸進式地嘗試軟質、低渣飲食,到後來症狀完全緩解,恢復正常飲食及正常排便後順利出院,改以門診長期追蹤治療。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科醫師陳昌志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主要為遺傳與環境相互影響所導致的終身疾病,而非一般細菌、病毒感染導致的大腸結腸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約每十萬人有12名患者,每年約新增350位確診人數,男性比女性多(男女比例約為1.4~1.6:1),好發年齡層為20歲至40歲之間,但也有少數幼兒及年長者得病。

陳昌志醫師指出,IBD成因未明,目前研究顯示與基因、環境、飲食等…有關,包含過多精緻加工飲食、抽菸、生活壓力、藥物及高社經地位等,目前疾病發生率及盛行率有逐年增加趨勢,臨床症狀主要為腹瀉,多有合併黏液及血便的情況,通常排便次數會變多,其他症狀包括腹痛、裡急後重(想排便排不出來)、大小便失禁、出血、腹痛、嘔吐等;有些病人則會有全身性症狀,如發燒、疲倦和體重減輕等症狀。

 

陳昌志醫師說明強調,潰瘍性結腸炎需按時服藥,疾病活性都可以得到控制,生活作息應盡量避免熬夜,規律的生活有助於控制病情,某些患者容易低估此症,一旦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忘記按時服藥、自行停藥等,一段時間後症狀又復發,等到嚴重才又回診,這樣反覆發作,對病情控制較不理想,而透過大腸鏡檢查是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最主要的方式,透過腸鏡追蹤,確認患者的黏膜癒合,切片發炎指數每下降1分可減少1.69倍腸癌風險,因此,有症狀有血便不要輕忽以為只是痔瘡,應儘速就醫安排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對症下藥,重拾良好生活品質。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