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今傳媒 JNEWS

防範糖尿病腎病變,治療進展增助力

【 今傳媒/ 記者張中俊 報導】56歲的楊先生患有糖尿病超過十年,長期以口服藥控制,於診所定期追蹤。最近出現尿液中泡泡增多及雙腳水腫情況,轉至成大醫院腎臟科就醫,經檢驗後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變合併慢性腎臟病第四期,藉由飲食調整、藥物治療及衛教,楊先生的水腫情況逐漸改善,腎功能也沒有持續惡化。

成大醫院腎臟科林威任醫師表示,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根據統計,台灣第2型糖尿病患者由2011年時的166.5萬,增加至2021年的245.7萬人,預估2030年將會增加至300萬人。高血糖對血管造成傷害,導致各種大小血管病變,包括:心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腎病變等。糖尿病患者約有20-40%會發展成糖尿病腎病變,而糖尿病腎病變則是導致洗腎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40~50%。

林威任醫師說明,糖尿病腎病變分為五個時期:

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過往集中在控制高血壓和高血糖。有一部分患者難以穩定控制,近期的新型藥物開啟了治療可能性,特別是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通道抑制劑(SGLT2抑制劑)和新一代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MRA)等藥物,不僅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還能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SGLT2抑制劑可減少腎臟對糖和鈉的再吸收,促進尿液中糖和鈉的排泄,而降低血壓、減輕腫脹,並減少腎臟負擔。而新一代MRA能阻斷礦物質皮質激素在腎臟中作用,減輕腎臟損傷,也對心血管系統產生積極的保護作用。

林威任醫師提醒,對於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早期介入治療至關重要。配合專業團隊的衛教和藥物治療,可以有效保護腎臟和心血管健康,也避免惡化至腎衰竭及洗腎。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