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傳媒/記者黃誌寬報導】工研院22日參加臺南市政府舉辦為期一週的「第64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工研院以「工研實驗室大解密」為主題,展出綠色科技、健康食安、環境永續等相關領域的科普教育知識,規劃「科學教育開開門」,以「蚵殼紗紡織生態」、「鳳梨農廢餘料處裡」及「智慧蔬果農藥檢測器」等研發技術,啟發學童對科技的了解。在科學展示互動體驗技術部分,以「地球保衛隊」互動展示主題分享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以及綠色能源技術的應用。
工研院副總暨永續長兼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何大安表示,工研院長期推動科普教育,將創新科技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教材,以樂趣啟發學童潛力,擴大他們的生活體驗,希望藉由豐富的科技展覽體驗,對他們的未來可以產生正面影響。全球正面對氣候環境劇變,工研院於永續環境下發展「循環經濟」、「低碳製造」、「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等三大次領域,研發各項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建立淨零永續社會與產業發展共榮的生態體系。同時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SDG 4優質教育,確保所有學童都能獲得高品質的教育、永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與SDG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永續及現代的能源。讓更多的學童了解到科技的無限可能與多元應用,並鼓勵他們投身於科技創新和研究中,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副主委謝國倫表示,在科普教育方面,工研院規劃「科學教育開開門」主題,展示淨零碳排永續循環在地的特色,提供科技應用、美學體驗、人文創作,打造創生多元世代。其中「蚵殼紗紡織生態」循環再生為例,臺灣西南部沿海是重要的蚵仔(牡蠣)養殖區,年產量超過兩萬噸,但當地堆積的大量蚵殼不但佔空間、難以清理,更是造成環境髒亂的海洋廢棄物。工研院研發團隊與業者合作,從蚵殼中提煉碳酸鈣,使其成為環保染料、做成循環器皿,用於建築、紡織、包材等各項產業,打造屬於蚵仔的循環美學。
在互動體驗方面,以「地球保衛隊」主題展示綠色能源技術,從理論、應用到實驗一貫式體驗,透過看得到、摸得到的科技饗宴,增加學童的對科技創造的想像力!現場展示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的原理及應用,並體驗太陽能車及風力發電的運作方式,彷彿置身於工研院的研發實驗室中,親身體驗各種科技研發的過程。
工研院科展攤位吸引了許多學童與民眾參觀,現場熱鬧滾滾。不少學童與民眾表示,透過工研院的展覽與體驗活動,讓他們對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肯定科技為社會帶來的進步。此外,現場研究員也積極與學童互動,鼓勵他們發揮創意,探索科技的奧秘。透過此次科展活動,將科技知識傳遞給民眾,並激發學童對科技的興趣與創新思維,為未來培育更多科技人才,為臺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