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今傳媒 JNEWS

讓世界看見臺灣原民 中山大學成立學士學位原住民族專班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為培育具備跨領域專業知識與國際視野的原住民族人才,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114學年度正式成立「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為全臺少數以國際跨域為核心,專為原住民族學生量身打造的學士學位學程,為臺灣原住民族教育帶來全新的可能性。專班提供專業證照抵免學分的管道,學生可持原住民族語言認證證書申請抵免學分,強化學生對族語的理解與應用,以促進文化傳承與原民身份的認同。除關注地方部落發展,也鼓勵學生前往海外進修或參與國際事務,增加國際視野。此外,學生也可修習跨校課程,在學習過程中靈活規劃跨領域專業,提升學術與實務並進的能力。

「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設立於西灣學院之下。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表示,專班的核心宗旨在於透過跨領域學習,培養原住民族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專業技能,並提供多元發展的機會。學生在入學後將有一到兩年的探索時間,透過系所本身的基礎課程加上跨學科的選修,在多元領域中尋找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專班將全力提供專業輔導機制與學習資源。

此專班打破傳統學科界線,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切入,探索與原住民族相關的複雜議題,並強調國際法在保障原住民族權利、文化保存及復振過程中的重要性,以跨領域學習為核心,使學生能突破單一學科的侷限,靈活應用多元知識。課程設計結合傳統原民文化知識、現代學科及全球化趨勢,涵蓋社會學、文化研究、科技趨勢、環境永續與國際事務等多元範疇,期望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具備跨學科背景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專班特別採用問題導向學習(PBL)及社區導向學習(CBL)模式,鼓勵學生透過實際問題與社區情境的學習,將知識應用於部落或原民社區,從而深化對原民認同、文化保存、地方發展及全球趨勢的理解。

王宏仁提到,學程強調階段性探索與實作學習,從大一的南島原民基礎課程與研究方法訓練,到大二的社區實作與部落交流,再到大三、大四的深化專業技能與實作,並協助學生結合理論與實務,累積多元經驗,一步步提升競爭力。除此之外,為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專班採取創新的三導師制度,除原有的系所導師,也為每位學生安排具原民背景的生活輔導老師以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導師,幫助學生在學術、心理適應與職涯發展上獲得全方位支持。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約聘副教授巴清雄為出身霧臺的魯凱族人,他指出,在教學的生涯中常發現,部分原民學生在傳統學制中難以找到契合自身興趣與發展方向的學習途徑,甚至因轉系與轉學門檻過高而可能面臨休學。他認為,專班的設立能夠為這些學生提供更符合自身興趣與文化背景的學習環境,並透過三導師制度與課程規劃的支持,加深原民身份的認同,讓其更有信心迎接學術與職涯的挑戰。

中山大學「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專為原住民族學生設計,114學年度招收25名對原住民族文化、地方創生、國際交流或跨域議題有濃厚興趣的原民學生,入學審查包含學生的英文能力證明、高中學習成果報告等。西灣學院期待此項創新的國際跨域原民專班,為原住民族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經驗,並打造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國際接軌的平台,成為知識與能力的培育基地,更是促進文化對話與族群融合的重要推動力量。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