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者為蔡裕銓醫師,其身後穿白袍者為羅慧夫院長
【今傳媒/記者張淑慧報導】台灣頭頸部腫瘤整形重建醫療先驅蔡裕銓醫師,與已故長庚醫院創院院長、整形外科之父羅慧夫醫師共同創立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並在台灣醫療史上寫下多項第一,他於6月20日壽終正寢享壽88歲。受限於疫情期間無法辦理公祭,對此身為蔡醫師弟子的資深整形外科醫師曹賜斌,為抒發對老師的思念,特別發文追憶,引發同儕們無限思念。
曹賜斌醫師表示,蔡裕銓老師對於台灣醫界貢獻與成就非凡,於1976年與已故羅慧夫院長共同創立長庚整形外科。蔡老師亦是台灣頭頸部腫瘤整形重建外科第一人、長庚醫院皮膚雷射整形醫療第一人、皮膚雷射整形醫療第一人,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第二屆理事長(也是長庚第一人),新光醫院外科及整形外科創始人,台北榮總及馬偕醫院整形外科元老醫師等等,其諸多醫療公共事務貢獻令人敬仰。
蔡裕銓醫師生前提攜無數醫界子弟兵,佳惠無數求治者。蔡醫師去世後於7月2日在台北市辦理家祭,因疫情之故家屬未辦理公祭,致使醫界許多人士及學生都無法送他最後一程,包括曹賜斌醫師在列,因此大家更加不捨與感傷。
曹賜斌醫師回憶說,早年他在林口長庚醫院工作期間,與蔡老師共事深受他的教導與關懷,對他後來從醫有深刻的影響。尤其蔡老師以其人格特質,選擇成為治病第一之良醫,將其時間及精力,完全關注在救死扶傷病患身上,及關懷、教導後輩醫師身上。他沒有做選擇性治病、並抽調其較多時間與精力,傾心在撰寫論文,做為個人揚名學術、升級為教授身上,這樣的無私性格造就他成為倍受病患及下屬愛戴的仁醫。
曹賜斌從蔡醫師身上看到:「醫師的本職到底是要做救病救人的良醫?還是做研究撰寫論文,成為著作等身的醫學教授?」。當兩者難以兼顧,必需二擇一時,一直是身在醫學中心工作醫師們最困難的抉擇。
因為國家要求醫學中心要具備有三大使命,依順序為:研究、教學、服務。衛福部醫院評鑑及健保局核給醫學中心健保費,皆是依此來評定或核定。醫學中心當局也會要求其院內醫師,要依此順序扛起這些使命,期盼成為學術研究之教授型醫師。
但站在社會或病患立場,則是期待在醫學中心工作的大醫師,其三大使命順序應為:服務、研究、教學。即是治病第一,尤其是疑難重症,其次才是研究及教學,期盼成為醫療最後一線之治病及救人良醫。
一般而言,醫院在草創時期,當然是以治病服務為先,但發展到相當規模,就會要求其轄下醫師兼具研究與教學使命,尤其是撰寫研究論文,以求醫院能被衛福部提升或持續鞏固為醫學中心,獲取最大的名與利。
曹賜斌在追憶蔡裕銓老師的抒發文中提及,蔡老師就在此時陷入抉擇,但他毅然選擇成為治病第一的良醫,而非著重撰寫研究論文的教授型醫師,因而種下往後他離開長庚醫院,遊移於各醫院之結局。
曹賜斌指出,蔡老師人格特質集溫良恭儉讓於一身,對待下屬及學生尤其寬恕及關愛,教導悔人從不厭倦,與他親身共事過之長庚整形外科第二代醫師們,包括他本人及翁昭仁、楊瑞永、莊垂慶、陳宏基、蕭正偉、張衍爐等等醫師,應該都有此感同身受。
倍受學生愛戴的蔡老師雖然辭世,但其良醫典範已深植人心,且為在醫學中心工作,仍陷入抉擇困境之醫師們,指引出方向與明燈,擇福於後輩!
曹賜斌醫師也師承蔡老師生前之志,著重於治病救人服務及教導後輩整形外科醫師為先,晚年行有餘力才展開撰寫研究論文工作。近年來發表多篇論文,刊登在各國際著名整形美容外科醫學會學術期刊,並受邀擔任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ISAPS)學術期刊(APS)之編審委員,以此告慰蔡老師在天之靈,期不負老師期望,繼續為大眾及學界貢獻及努力。
羅慧夫院長左手邊為蔡裕銓醫師,曹賜斌醫師為第二排右手邊靠中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