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聲音探索人事物與歷史文化 陸府基金會帶大家做一場只有聲音的夢 – 今傳媒 JNEWS

圖/《致史坦威 (A♭ )》擅長以聲音裝置重述台灣音樂史的陳庭榕,援引史坦威鋼琴,在郭芝苑《小協奏曲》的襯托下,於台中中興堂(1972年10月25日)首次在台登場的軼事為靈感,嘗試以理想的法則,詰問理想的共鳴。陸府生活美學基金會提供,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今傳媒/記者陳昱均報導】成立於2012年的「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致力於藉由各種跨界合作,來分享圍繞在永續生態、藝術人文、跨齡交流的多元題材,並傳遞愛護地球生命、尊重生態環境、培養藝術美學的理念,期盼助益世代對話及文化傳承。而今年他們的年度第二檔主展泡沫聽想「FOAMS: Auralization」,由策展人謝佩君策劃,邀請藝術家張允菡、張紋瑄、陳庭榕、劉芳一及吳梓安,製作三件聲音雕塑與音畫裝置,在藝文場館陸府植深館現地創作,並結合臺中的人文歷史場景進行對話,冀盼透過展覽能引領觀者在視覺主導的當代社會之中,視聲音為想像的動力與認識世界的方式,邀請觀眾置身於音景中的感官練習與現象學體驗。

陸府基金會持續關注聲音在當代社會環境跨領域的結合及重要性,因此邀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藝術史所博士候選人謝佩君擔任策展人,與三組跨領域藝術家共同合作,將陸府植深館規劃為三大展區,以前衛的創作能量,向觀者發送一紙探索聽覺領域與創造聲響的邀請,細膩捕捉自然或人造、記憶中或是透過想像產生的聲響,延伸人與物、自然以及臺灣時地特殊的歷史文化的探索。

本次展覽即日起在陸府植深館展出至10月30日止,而植深館內更化身為本展的專屬展演空間,踏入植深館一樓,就可見到兩朵如雲朵般飄浮空中的巨大氣球,在漂浮移動的過程中,牽引著玻璃落地窗上的鋼琴琴弦,與展場內的震動式揚聲器產出持續變化的場域聲響,正是藝術家陳庭榕引源自享譽世界的「史坦威鋼琴」引入臺中中興堂演出的背景為發想,創作場域與聲響連結的動力作品「致史坦威 (A♭)」,想探討人類被物質化的身份、理想的投射,以及權力關係的多向張力。

圖/《致史坦威 (A♭ )》陳庭榕透過製作過程中反覆解構樂章、拆解鋼琴、製造多重貼合面,與收音回放的聽覺迴路,一方面在共鳴中拍響理想聲音的辯證性,另一方面以動力結構賦予觀眾現象學經驗上一次次偶然與不確定的音景。陸府生活美學基金會提供,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而位於植深館一隅、原本作為公務洽談的會議空間,則在張紋瑄及張允菡共同創作的「禁歌淨曲(feat. 林奕碩)」中,改造成令人驚豔的KTV室;從過去戒嚴時期的禁唱歌曲,和1970年代起政府大力推動的淨化愛國歌曲,兩種立場相左的角度出發,解構再重組出無違和感的男女對唱歌曲,在事過境遷的時空背景下,形塑臺灣歷史與聽覺感官的演繹。

圖/將過去曾查禁的勁歌及強力播送的淨曲,混剪後改編為男女對唱 情歌。兩種立場相左的角度出發,在事過境遷的時空背景下,形塑臺灣歷史與聽覺感官的演繹。陸府生活美學基金會提供,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最後,在一區的二樓內展廳,由長期以配樂與表演形式合作的劉芳一與吳梓安,參考各種關於水體與海洋想像的文本,以類比的聲音磁帶與影像膠卷為媒材。共作科幻音像裝置「海妖們漸成泡沫」,用聲音、影像、語言與時間的流動中,構造出一個最小單位的微型宇宙。

圖/「海妖們漸成泡沫」長期以配樂與表演形式合作的實驗音樂家劉芳一與藝術家吳梓安,參佐文本,發想音畫交融的生產、回應彼此的媒材。類比的聲音磁帶與音像膠卷以薄膜的物質狀態,作為音像的載體, 透過機械共振,空氣作為媒介,傳播到人類的感官中。陸府生活美學基金會提供,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成立屆滿十年以來,多次以「聲音」為題,策劃展覽及活動,關懷自然生態、在地文化與音樂藝術。本次展覽更首度以聲音擬塑植深館空間,邀請觀眾透過感官觸動探索聽覺,作為想像的動能與認識世界的方式。當聲音不再附屬於文字形容或符號,自立地成為我們記憶的方式、感覺的形塑,甚至是日常生活行動的指南,啟發思考人類感官與時間、空間的相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