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郵輪經濟發展受關注 黃文益要求市府積極發展 – 今傳媒 JNEWS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高雄報導】高雄港郵輪經濟發展成效不如預期,引起市議員黃文益關注,黃文益指出,高雄港國際旅運中心於2023年啟用,具備現代化設施,可同時停泊兩艘22.5萬噸的大型郵輪。然而,郵輪旅客數據卻顯示高雄港的發展未達預期,甚至與基隆港的成長趨勢呈現巨大落差。黃文益引用交通部數據指出,2023年高雄港共接待133艘郵輪,旅客約18萬人次,但2024年卻驟降至59艘郵輪,旅客僅剩9萬人次。相較之下,基隆港2023年接待142艘郵輪、旅客18萬人次,2024年更成長至331艘郵輪、旅客78萬人次。黃文益認為,高雄港條件優越,港域面積、碼頭設施皆不亞於基隆港,且高雄市政府與中央攜手推動旅運中心,理應帶動更多國際郵輪停靠。

對此,海洋局長黃登福回應,高雄港郵輪業務下滑與航商考量成本與航線規劃有關,特別是北台灣較靠近日本與韓國,對航商而言較具經濟效益。此外,疫情期間中央曾禁止國際郵輪停靠高雄港,導致2023年郵輪業務短暫回升後,2024年回歸正常水準。

黃文益強調,高雄市政府不能忽視這個問題,應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包括:提升高雄作為郵輪母港的吸引力:與國際郵輪公司合作,爭取更多航線停靠高雄,特別是來自東南亞、新加坡、香港的航線,並且加強觀光與行銷推廣:整合高雄特色景點,打造獨特的郵輪旅遊體驗,提升國際市場的吸引力。強化政府資源整合:市府應與港務公司、中央單位密切合作,確保海洋局與觀光局獲得足夠預算,積極推動郵輪經濟。

黃文益最後表示,如果市府不正視這個問題,高雄港可能會被邊緣化,無法充分發揮其郵輪母港的潛力。他呼籲相關單位儘速研擬具體策略,確保高雄港能夠在國際郵輪市場中站穩腳步,帶動當地觀光與經濟發展。

黃文益另外提到高雄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與世界級港口,是台灣遊艇製造與維修的重要基地。然而,遊艇觀光產業的發展尚未完全發揮潛力,受限於臨時停泊點不足,導致遊艇觀光經濟效益無法真正釋放。他建議市府應參考荷蘭模式,積極盤點並增設遊艇臨時停泊點,讓水上觀光成為高雄的新亮點。

最後,黃文益在市議會質詢中,針對愛河沿岸無實際功能的水閘門提出關切,並呼籲市政府水利局儘速拆除,以提升城市景觀並改善水位問題。黃文益指出,位於治平橋和寶珠溝的水閘門已無實際用途,長期閒置不僅影響愛河沿岸的美觀,還可能成為藏汙納垢之處。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局長蔡長展回應,愛河沿線的水閘門原設計為汙水截流之用,確實在現今防洪功能上影響不大。市府已在相關計畫中規劃拆除這些閘門,並考慮使用平日預算執行,然而,由於近期預算緊縮,加上拆除工程量體龐大,所需經費較高,導致進度受影響,市府將積極尋求資源,以逐步改善愛河沿岸的景觀與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