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母親節怎麼過? 在家裡吃飯慶祝正流行 – 今傳媒 JNEWS


〔今傳媒/記者張忠義報導〕台灣自今年4月以來,本土Omicron病例急速增加,單日確診人數已突破3萬以上,雖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但由於中重症比例極低,目前政策上朝向盡量與病毒共存的新模式,相較於去年5月的三級警戒,不少民眾仍正常生活。然而,由於隔離政策不斷修正,也讓民眾擔心隔離造成的工作和生活不便,因此對於社交、聚餐仍抱持著觀望態度,對於今年的母親節,也猶豫著不知道該如何幫媽媽過節。

國立高雄大學社會網絡創新中心與台灣社會網絡學會共同接受iNiN(Influencer & Information)委託,針對社群媒體及主要論壇最近兩週的討論內容進行資料爬取與分析,在不確定因素影響下,網友們慶祝母親節的方式前十名依序為:在家裡吃飯慶祝、送媽媽一個禮物、直接包紅包、小孩停課在家忙翻了沒時間想、餐廳吃大餐、帶媽媽到郊外走走、打電話報平安、排隊買快篩劑給媽媽、跟媽媽說我愛妳、陪媽媽追劇。

台灣社會網絡學會理事長楊書成博士指出,由於輕症比例高,仍有不少網友維持外出用餐方式來慶祝母親節,顯見台灣社會朝向與病毒共存方式的接受度不小。此外,排隊買快篩劑仍然是許多民眾心中最大的擔心與恐慌,因此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努力排隊買到快篩劑送給媽媽,也可以讓許多上了年紀、高風險族群的媽媽更安心。

國立高雄大學資管系主任暨社會網絡創新中心營運長丁一賢博士強調,確診數大幅增加,的確造成上課、上班不便,特別是許多小學生未打疫苗,再加上停課班數不斷增加,讓許多家長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法思考如何過母親節。他從自身的經驗發現,不少學生今年母親節也放棄回家,避免將病毒帶回家裡,影響到家中的長輩,也讓打電話報平安成為了另類的慶祝方式。

iNiN數據分析師楊育涵補充,整體資料顯示,網友們還是謹慎小心面對疫情,以簡單又有心意的方式,慶祝這個具有意義的節日。

台灣社會網絡學會表示,雖然Omicron病毒的致死率不高,但除了自身遭到感染之外,許多民眾更擔心的是家中的長輩和小孩,政府應該儘速訂出更明確的確診通報與隔離政策,以避免民眾感到不知所措與徒增對未來的恐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