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嵙崁地質公園」開工典禮 打造桃園第二座地質公園 – 今傳媒 JNEWS

【今傳媒/記者簡勻青報導】「大嵙崁地質公園計畫」工程開工典禮今(30)日下午在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舉辦。「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完工後,獲得有建築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球卓越建設獎」肯定,市府水務局接續進行的「大嵙崁地質公園」是「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第二期的工程計畫,總面積達28公頃,工程經費7,284萬元,主要工程項目包括新增生態水道、透水性鋪面及2大地景體驗路徑、景觀營造、修復生態敏感區域、設置全區導覽牌及解說牌等,預計明(112)年7月完工,採低衝擊開發工法,結合循環經濟、生態復育的概念,打造具豐富生態的河岸型地質公園,未來將與觀音海岸型的「草漯沙丘地質公園」互相輝映,成為桃園第二座地質公園,同時也是環境教育、生態旅遊的最佳場域。

鄭市長提到,「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位於大溪河東地區,占地約18公頃,過去曾面臨國有土地占用及違法經營問題,他擔任市長後,將國有土地收回,並以「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的原則,改造為河岸生態親水公園,讓棲地及生態恢復,公園內還有多條與環境相容的手作步道,成為生態休閒旅遊的好地方。「大嵙崁地質公園」標示著大漢溪過去的歷史,也標示著台灣島嶼形成的過程。約1,000至600萬年前台灣隨著板塊運動隆起,大約50萬年前桃園台地慢慢形成,當時為古石門溪沖積扇,台地上有許多卵礫石,石門溪從老街溪、南崁溪出海,直至山腳斷層引發台北盆地陷落、桃園台地抬升,古石門溪改走淡水河出海,今日大漢溪成為淡水河上游支流,至今大漢溪的河床上仍可看見岩盤與化石,成為獨特的地質景觀。

大漢溪擁有全台灣最大的河階地形,以河東地區來說,河底是大嵙崁地質公園,第一階為河岸,第二階為現在的大溪老街,第三階則往慈湖方向延伸;而河階地形產生崖線,崖線上的動、植物生態特別豐富,因此,大嵙崁地質公園特別設計2條崖線步道,讓民眾體驗特殊地景。此外,針對大漢溪流域珍貴的自然資源,大嵙崁地質公園也選定高體鰟鮍、黃緣螢、短腹幽蟌、台灣藍鵲為指標復育物種,進行棲地營造,提升生態環境多樣性。

市府推動大嵙崁計畫,體現大漢溪的生態、文化及歷史,也保留大溪的豐富多樣性,計畫規模相當龐大,總經費約40億元,已核定25億元,後續會繼續爭取經費支持。目前大嵙崁計畫已陸續完成多項河岸改造工程,包括大溪河濱公園、大嵙崁親水園區、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自行車道等;現階段有瑞興濕地公園、大嵙崁地質公園、堤岸、防汛道路、中庄吊橋等工程進行中;另市府與行政院農委會合作規劃「大嵙崁生態探索園區」,占地228公頃,將以4年15億元經費進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