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可緩解下背痛 改善 酸痛脹麻 失衡的身體 – 今傳媒 JNEWS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現代人工作忙碌,時間寶貴,當有下背痛時,時常忽略沒有馬上就醫治療,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才前往就醫,高雄榮總傳統醫學科詹欣浩醫師指出,下背痛(腰痛),泛指腰背部區域(L1-S1)產生的疼痛,是大部分民眾一生中皆會遇到的問題。

臨床上不管中西醫皆要先鑑別診斷:
⦁ 機械性( mechanical):腰部扭傷 (閃到腰)、腰椎退化性疾病 (脊椎關節沾黏、小面關節關節炎)、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骨質疏鬆等。

⦁ 非機械性(nonmechanical):腫瘤(多發性骨髓瘤、轉移性癌症、淋巴癌)、感染(骨髓炎、感染性脊椎炎)、免疫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

⦁ 內臟性(visceral):骨盆腔(前列腺炎、子宮內膜異位症、慢性盆腔發炎)、腎臟疾病(腎結石、腎盂腎炎)、腹主動脈瘤、腸胃疾病(胰臟炎、膽囊炎)。

而中醫臨床上對於疼痛的產生則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不通則痛 (不鬆則痛、不正則痛):不通則痛”,出自李東垣<醫學發明>,是指風、寒、濕、熱等外邪所致各類痹症,或筋出槽骨錯縫、骨架翻旋造成肌肉及筋膜攣縮僵硬,或者周身氣血混亂或痰凝氣滯血瘀,造成各種酸痛脹麻。

二、不榮則痛:泛指虛症導致的疼痛,可能包含骨鬆、血虛、飲食勞倦、脾胃虛弱、肝腎陰虛、陽虛水泛等所導致肌肉關節疼痛、無力、冷痛的現象。

三、神志異常:《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談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中醫所說任物者謂之心(任物:接受外界信息而作出反應),因此情緒或心理因素也可能產生疼痛,例如纖維肌痛症,一種廣泛性的肌肉痛與深部組織疼痛,但也同時容易伴隨疲憊與睡眠、記憶、及情緒問題(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

在治療上,中醫本著「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理念,將治療分成三階段:
⦁ 舒緩止痛:放鬆緊繃側肌肉(主要為腰大肌、腰方肌),改善局部循環,達到行氣止痛效果。
(傳統針灸、針刀、中藥、理筋按摩、外敷膏布)
⦁ 矯正調整:結合傳統與現代、軟硬兼施的骨傷科手法,調整「筋出槽、骨錯縫」的結構錯位。
(整復、AMCT活化器、整體結構醫學調整)
⦁ 穩定調理:找出錯誤姿勢,運動強化肌力,搭配養血活血行氣中藥,鞏固療效。
(復健運動、內科藥)

期待中醫可以用簡便效廉的功效,將失衡的身體改「斜」歸正,幫助民眾脫離下背痛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