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力克「菜」英文 中山大學博士生國際英文演講摘金 – 今傳媒 JNEWS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博士班三年級學生徐聖翔日前連續在2場國際研討會上大放異彩,以全英語演講獲學生論文口頭報告比賽首獎和最佳學生口頭報告獎。這樣的殊榮得來不易,他歸功於多年來全英學術文章報告的扎實訓練,將自己的弱點轉化為強項。

徐聖翔5月參加第13屆亞洲漁業和水產養殖論壇(Asian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Forum; 13th AFAF),這是國際漁業和水產養殖領域3年一度的盛會,串聯各國科學家與研究者分享經驗和創新想法,旨在了解全球趨勢並解決漁業和水產養殖業面臨的問題。5月31日至6月2日在台灣以線上方式舉行,3大主題分別為永續漁業、智能水產養殖和燦爛未來。

徐聖翔表示,他大學唸水產養殖系,碩士就讀中山的海洋科學系,碩二時逕讀博士學位。這次在研討會8大議題中選擇「人工智能、魚菜與漁電共生」領域以「自動化影像監測系統在潛沙貝類的應用」為題發表論文。內容提到近年文蛤大量暴斃事件頻傳,迫切需要監測文蛤行為來預警異常狀況,但傳統的電磁感應監測是直接在外殼黏接線圈,會影響牠們的行為,不適合文蛤這種會潛沙的貝類。研究團隊運用影像辨識開發新系統,分析數百小時的文蛤日常行為影像,有望為貝類監測技術帶來革新。

水產養殖論壇聚集各國309名成員,徐聖翔在36場口頭報告中榮獲學生論文口頭報告比賽首獎。不只如此,他今年年初參加在香港舉辦的海洋環境之生物多樣性、生態與保育實體及線上國際研討會(BECoME 2022),也在來自33個國家、超過290人參與的67場全英語口頭報告中,獲得只有2個名額的最佳學生口頭報告獎。

能夠接連在國際場合透過英文演說大放異彩,流利的英語口說和穩健的台風是必備技能。徐聖翔笑說,其實他以前英文很爛,學測只有均標等級,研究所「專題討論」要求碩二以上的研究生每學期都要以全英文進行學術文章報告,這門必修課一度讓他很痛苦,從自我懷疑到自我精進,多年磨練下,他的英語能力突飛猛進。

徐聖翔表示,為了進一步鍛鍊口說,他會儘量參加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連續3年參與官方語言為英語的兩岸水環境科學研究高校聯盟專題討論會,所有會議流程、演講皆以全英語進行,快速累積大量英文演講經驗。這次他花了1個月準備報告,3天模擬實戰,與同儕口頭試講,和老師討論如何呈現報告的重點。

徐聖翔也分享,如果要在國際研討會中脫穎而出,個人魅力與報告技巧是獲獎的關鍵。如何將複雜的研究,在短短15分鐘內演示得生動、有趣、易懂,並能突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及創新性,避免落入台上講者眉飛色舞、台下聽眾一頭霧水的困境。能用英文對答如流,才能順利接招學者提問。

海科系教授劉莉蓮表示,能同時得到2個獎項,這還是頭一遭,實屬不易。參加國際研討會需要考量經費、學生的研究成果和英語能力;線上會議花費相對低,教學上,口頭報告訓練,除了有專題討論不定期透過英文簡報反覆練習,還有外籍生在團隊需要用英語溝通,多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等,都是學生提升英文能力的好機會。

該題目是跨領域研究,研究成員包括劉莉蓮、徐聖翔,還有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黃英哲及博士生Alexander Munyaev 共同合作。

中山大學2018年確立「2030全英語大學」的目標,制定「全英語教學10年推動計畫」,從國際教師、外籍學生人數到全英語授課(EMI)的比例,都有明確指標,獲教育部核定成為「重點培育雙語大學」,盼能提供學生一個有如出國留學般的環境,以提升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