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生態城市造林計畫」植樹研討會暨政策願景說明會 – 今傳媒 JNEWS

【今傳媒/記者簡勻青報導】「桃園生態城市造林計畫.植樹研討會暨政策願景說明會」今(4)日下午舉行,桃園市秘書長黃治峯表示「生態城市營造」與「減少碳排」已成為普世價值,因此「減碳」與「淨零」為刻不容緩的議題和挑戰,但如何實現「淨零」?目前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即為植樹造林;因此,責成市府工務局辦理「生態城市造林計畫」,要「多種樹、種好樹」,強調植樹品質的管理而非流於口號,以10年內種植60萬株樹作為目標。種樹的資源除來自公部門外,也借重民間力量,廣邀企業參與,以公、私協力模式共同為營造生態桃園及環境永續而努力。

「桃園生態城市造林計畫」透過市府跨局處合作,訂定四大策略從「企業媒合」、「公共工程」、「法令制度獎勵訂定」及「行銷教育推廣」多樣化面向訂立未來城市造林的藍圖。在許多人印象中桃園一直都是工業重鎮,鄭市長希望透過「桃園生態城市造林計畫」的建構具整體性的造林計畫,找回桃園過去擁有「北部糧倉」綠油油景象的美名。另外不只從實質性造林行動造林,也透過法令制度獎勵的訂定,和行銷教育推廣策略施行,鼓勵民眾植樹、認識樹、愛護樹。

2015年聯合國宣布17項「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引領全球邁向永續發展,桃園市在此架構下,於2020年完成SDGs「地方自願檢視報告」;去(110)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完成「巴黎氣候協定」要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台灣也宣示加入此行列,而隨著「2050淨零碳排目標」訂立,國內企業也紛紛加入淨零碳排行列,桃園市政府為鼓勵企業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在「桃園生態城市造林計畫」企業媒合策略下盤點閒置公有土地,以公、私協力合作模式,短期優先鼓勵企業種植,中長期計畫希望未來企業更進一步結合社區共同植樹,也期望透過企業的植樹活動讓「植樹」行為更推廣到市民也共同響應植樹活動。

 

除了邀請企業參與種樹,公共工程開發而需移植的樹木也是造林計畫的重要來源。桃園為開發建設中的城市,每年約有99案公共工程需移植基地上的樹木,這些樹木如能媒合再利用,可大幅減少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以楊梅仁美重劃區工程為例,基地調查結果有264株喬木可資利用,除將120株現地保留作為公園景觀樹外,剩餘144株喬木經由造林計畫的整合,這些喬木分別移植到龍潭體育園區、大園區書法公園、龜山區大坪頂公園、中壢區青溪兒童公園、中路運動公園、中壢區永福宮羅漢松公園及楊梅區埔心公園等7處,讓綠資源做最大程度的保留再利用。

 

桃園也將於111年打造全國第一條「崖線自行車道」。崖線為桃園地貌的特色,因為地殻變動與造山運動形成地勢高低落差,多為都市開發的邊緣地帶,故能保留大面積的樹群。目前提出的崖線自行車道,起至龍潭三坑,其間經由八德宵裡,終點達到高鐵桃園站,長達40公里的自行車道來自既有自行車道的整合,除將斷點連結,也將沿途可見的資源做解說,包括崖線樹群、企業造林成果、桃園特有的埤塘、卵礫石地質、客家村落、特色美食等等,將是一條兼具文史、自然特色的騎乘路線。

 

本次活動也邀請專家進行「從韌性都市林角度談都市林的生態功能及品質提升」、「從碳權角度看植樹造林」、「企業公益植樹執行經驗分享」、「落實生態保育內涵的公益植樹方法」等專題演講,以深化植樹行動之內涵。